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im电竞app官网入ab82婰net正规 > 新闻动态 > 三藩之乱再起波澜,吴三桂称帝引发混战,康熙为郑经苦思对策
三藩之乱再起波澜,吴三桂称帝引发混战,康熙为郑经苦思对策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65

康熙十五年,三藩之乱还没完呢,可康熙心里想,这场斗争胜利肯定不遥远!

吉安那位心思不定的吴军大头韩大任,终于带着他的队伍向清朝投降,江西这块宝地又回到清朝手里,以后清军打湖南的时候,就不用再担心后面有人捣乱了!

清朝把江西又揽到手里了!

然后,尚之信跟着吴三桂闹革命,居然把吴三桂的特使给宰了,直接当礼物送给清朝当做入伙证明!

眼看清军占领江西,尚之信和清廷暗自勾兑,吴三桂的朋侪们孙延龄、马雄、祖泽清等人,纷纷往朝廷献殷勤,整个人都快举白旗了,这时候的吴三桂不但交不到朋友,还感觉四周都快垮掉了。

谁能想到,康熙还在琢磨怎么抓吴三桂的时候,吴军居然发威了,不仅拿下了广西,还在湖南跟清军打得不可开交,那帮原本摇摆不定的家伙像是突然变了心,又开始反清,弄得局势一时间迷雾重重!

当然,眼下的吴三桂没啥儿事儿,康熙可正在为隔海的郑经挠头呢!

郑经当时趁着三藩之乱大干一场,东南沿海的漳州、泉州、潮州和惠州都被他收入囊中,气势如虹!如果不是后面跟耿精忠杠上了,让耿精忠投降清朝,东南的反清势力估计早就联手搞事情了。

三藩之乱刚开始的时候,简直就像一锅大杂烩,大家都在里面搅和!

郑经被清军和耿联军打得落花流水,逃回厦门,可谁知道他什么时候还会再攻来?在康熙十六年(1677年),康熙直接派杰书亲王跟郑经聊聊,先把他稳住了再说。

而那小子杰书呢?

一开口就是个大招:“希望你们和王爷一起像箕子那样,别再走田横的老路了!”

那干脆停下打仗,收拾行李回台湾,倒也好在国外当个客人呗!

他想当爵爷,不想当爵爷的心情都是一样的……如果官员们能够感激朝廷的恩惠,就像朝鲜那样按时进贡,做生意也能和和气气,大家多好啊!

杰书提到的“箕子”可不是个外星人,实打实是商朝的亲戚。武王灭了纣王后,他领着商朝的一众老弱病残跑到了朝鲜半岛,搞了个箕子朝鲜,自个儿在角落里过日子,没想着要东山再起。

和箕子那位完全不一样的就是杰书提到的“田横”,这家伙是齐国的皇族。刘邦统一了天下后,他可不愿意屈服,带着五百个小弟逃到海岛上,扬着齐国的旗帜谋反。刘邦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劝他,可田横就是听不进去,最后在孤军奋斗的时候选择了自个儿了结了事。

田横带着五百个兄弟屁颠屁颠地凑到一起!

顾名思义,杰书扯上“箕子”和“田横”,就是想让郑经彻底把自己搞个孤岛国家,跟李氏朝鲜似的当个小弟,随便你要是想做买卖就做,不想就拉倒,谁管你呀!

有个要求,日后明郑除了官方要事之外,民间跟大陆的联系得全给我断得干干净净!

“学朝鲜”,听上去挺潮的,其实早在郑成功那会儿就提了,还是他自己提的呢!

其实当时郑成功说这事儿,其实并不是要跑去学箕子去朝鲜,而是想搞个对等的谈判,意思是清朝想招安他,而不是郑家自个儿屁颠屁颠地求着安抚。

郑成功的画儿!

到了谈判最关键的“剃头换衣”的事儿上,郑成功果断地说:“这玩意儿我才不干呢!”

郑成功的活儿就一个,就是要让汉人的衣服好好地待着。别忘了,朝鲜可是清朝底下唯一一个没剃头换装的,这才提到李氏朝鲜,其实他一直想复明呢!

这个提议又被清朝翻出来,郑经直接说道:“朝鲜不就是箕子的后代吗?”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,要是能像朝鲜那样,我这就敢支持,不想剃发的,死也不愿意!

箕子跑到朝鲜半岛了,可的历史朝鲜是他家的人吗?

再说了,还得剃光头换新衣,他是宁愿去顶天立地,也不屈服!

坦白说,此时的郑经力量比起郑成功那会儿简直是小猫扑大象,自己也没他老爸那么厉害,但在困难面前,郑经仍然坚持“总想着能够重新创个大事业,不辜负先王的期望”,这真是让人感动得掉眼泪啊!

郑经的画儿啊,简直就像找到了个丢失多年的老朋友!

清朝希望郑经乖乖离开大陆,要是他真的甘愿当个随心所欲的海外藩王,那就可以照着这个要求来,剃了头发换身衣服,放下枪回去当自己的小皇帝。他没这么做,始终把老爸当榜样,他可不会做出跟老爹背道而驰的选择。

显然,清朝对台湾根本不放在心上,毕竟剃头换衣服居然比允许别人独立还重要,这可不是简单的朝代更替,而是全面的当奴隶!

清朝为了让老百姓接受那些和自己民族传统相悖的生活方式,强逼大家低头去迎合那种金钱至上的耻辱,其实就是想踩踏我们的尊严,把大家都变成看钱行事的奴隶,这才算是符合大清标准的好臣民呢!

剃头换衣服。

剃头换衣太狠心,导致反抗的如雨后春笋一般,越是反抗,清朝就越死扛剃头换衣,觉得这样才能把所有潜在的叛徒一网打尽,政权才能稳如泰山。这也是康熙宁愿放弃台湾,也要搞定明郑政权剃头换衣的原因啊!

而在拒绝提议后,郑经派将领攻陷了海澄,更要命的是此时的吴三桂居然称帝,还在永兴之战阵斩四十八名八旗将领,吓得周围清军不敢支援

这边吴三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那边郑经在漳州、泉州瞎折腾,清朝的日子真是不好过。到康熙十七年五月,清军将领赖塔都忍不住说了,只要明郑老老实实待在台湾,郑家一家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二望一,还能保留满头秀发和原装的衣服!可见清廷急得像被火烫着一样。

要不是吴三桂这位大爷在这段时间里“躺下”了,清朝估计得使出十招八式的好政策来勾引他!

八月份吴三桂一命呜呼,吴军立马撤回防守。为防郑经从后面放冷箭,杰书赶紧派人去跟郑经谈判,不光保证之前的那些条件不用剃头换衣,还表示:“为了借鉴朝鲜的例子,你们得退回台湾。”

一切岛屿都归政府统管,澎湖就是个分界线,生意往来都有点儿规矩。

在吴军大势已去的情况下,居然还能摆出这个条件,甚至连剃头换衣都不管,更是直言不讳地说照样可以做生意,这条件真是给力得不得了!

清朝的要求也变得更为复杂了,不仅要彻底摆脱跟外界的联系,还得把周围的岛屿和在大陆占领的地方通通扔回来,就像是锁上窗户,只留他们自己一个单独出入,要把明郑和大陆的一切都断绝掉!

这会儿大清的官老爷还在海边拼命搞迁界禁海,真是想把沿海整成一片荒凉的死地啊!

被推着去海边玩!

之前一口咬定能继续做生意,结果暗地里把人都搬光了,这还怎么交易啊?

今天的两岸关系就像清朝的一份提案,简直是把两岸的所有交流都堵得死死的。如果郑经真点头,那的发展可想而知,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大麻烦!

清朝一边和郑经唠嗑,一边硬是把海岸线移了,逼着沿海的老百姓在三天内搬去内地。你说这三天能搬得动吗,连邻居家的狗都不信!就在最后一天,八旗兵直接上门赶人:“快点儿走,不搬就开火,家里的房子也烧了,你们就像灰鸡一样四处乱窜,火光映照半个月也不灭!”

眼下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,大家只能忍痛割舍家当跑路,为了让他们彻底断了回头念,八旗士兵直接来个火烧连营,啥都不留!

人都快死光了,连睡觉的地方都没,虽然有人侥幸混到了内陆,可惜粮食全没了,结果就只好活活挨饿。

为了迅速搞定迁界禁海的事,八旗这边直接挥舞着屠刀,进了就杀,连根毛都不让他们剩下!

复界之后,满地都是骷髅,乡里人埋下了一个大土堆,树上写着“木龙的年头墓”。

这次搬家的热闹搞得沿海地区都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,连老百姓都搬得七零八落的!

按常理来说,想要抵挡攻击,就该号召沿海的老百姓来对抗郑经的麻烦,可清政府偏偏反着来,还把沿海的百姓都当成了可能的敌人,真是狠得不能再狠了!

一边提建议,一边逼人搬家,谈判的郑经代表冯锡范一下子就看穿了清朝的鬼计,立马甩出个“海澄就是厦门的大门,绝对不能抛弃!”

今儿个听亲王的吩咐,把海澄弄成大家聚会的地方。

既然你死不认怂,那谈判就像水饺没汤,彻底凉了!

用今天的眼光来瞅瞅,清朝的行为简直跟分裂份子有得一拼,而在老一套的历史观里,被当作分裂派的郑经这边反倒死挺着守护统一,不舍得扔掉土地,也不想和祖国大陆断干戈。

既然你真是土皇帝,那就该把明朝的年号丢一边,剃个光头换身清衣,听大清的话多简单呐,何苦还要这么执着呢!

说实话,历史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!

#搜索话题3月创作挑战赛#